咨詢熱線
0371-60932951
干凈的大氣,主要由78%的氮氣、21%的氧氣、0.93%的稀有氣體、0.04%的二氧化碳以及0.03%的其他物質組成。
而污染的發生,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及自然界發展過程中某些污染物質進入大氣中,尤其像煤炭等能源燃燒、工業生產、交通運輸、建筑施工、秸稈露天焚燒、燃放煙花爆竹等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揮發性有機物、氨、煙塵、粉塵等污染物。
大氣污染物按其存在形態可大致概括為兩大類: 氣溶膠狀態污染物 在大氣污染中,氣溶膠指的是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體粒子、液體粒子或在氣體介質中的懸浮物質。按氣溶膠的來源和物理性質,可分為:粉塵(1~200μm)、煙(0.01~1μm)、飛灰、黑煙、霧等。 氣體狀態污染物 氣體狀態污染物是以分子狀態存在的污染物。氣態污染物的種類很多,總體上可以分為: ①以SO2為主含硫化合物;②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為主的含氮化合物;③碳氧化物;④有機化合物及鹵素化合物等。 注:MSO4、MNO3分別為硫酸鹽和硝酸鹽
環境監測是指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、排放量的檢測,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,確定環境質量水平,為環境管理、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。簡單地說,了解環境水平,進行環境監測,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。
環境監測發展歷程 50 年代,即早期的環境監測主要采用分析化學的方法對污染物進行分析,但由于環境污染物含量低(通常是ppm或ppb級別)、變化快,實際上是分析化學的發展,被稱為污染源監測階段。 從 60 年代起,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污染不僅包括化學物質的污染,也包括噪聲污染;不僅包括污染源的監測,也包括環境背景值的監測,環境監測的范圍擴大,手段更多,這個階段被稱作環境監測階段。 進入 70 年代,環境監測技術進入自動化、計算機化,發達國家相繼建立全國性的自動化監測網絡,這個階段被稱為自動監測階段。 近年來,我國生態環境建設正借傳感器和大數據技術走向精細化、智能化。目前,在我國,隨著傳感器的廣泛使用,使檢測者有能力采集甚至低成本采集數據,幫助人們在各類情況下都能迅速做出更加準確的決策和應對措施。
這些傳感器不僅是在線監測設備、手持式檢測、分析儀器儀表中廣泛應用,也是大型的色譜、質譜儀器的核心部件。
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,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。在傳感技術的推動下,環境監測設備、技術也將不斷優化,以實現更快速、高效、準確的環境指標監檢測。